一只保存了80多年的“红色背篓”

在清凉峰镇石长城村,有一个小小的背篓传了80多年。背篓背后的故事,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家庭四代人。四代人中,出了两代军人、三代党员。

“这个背篓是刘英、寻淮洲部队留下的。”现年已八十多岁的周声远老人拿出一只背篓说。这只背篓长约一尺、宽约半尺,通体由竹篾编成,由于年代久远,各个角都有破损,正面中间的竹片骨上有刀刻的六个大字“当红军 最光荣”。

1934年12月,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侯头之战后,在当地农户家中做短暂休整。“当时正值隆冬,遍地都是寒霜。”根据爷爷周宗相当年的讲述,周声远回忆说。当时有一队10余位红军战士在周宗相家驻留,使用了他家的土灶烧水做饭。红军将士们为表示感谢,便留下了这个刻有“当红军 最光荣”六个大字的背篓。“背篓里面装了有一半花生,花生下面还放了两个两毛钱的银角子,他们临走时还把我们的水缸挑满了。”周声远说,从这件事中,周宗相一家很是感动。他们明白,红军有铁的纪律,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

在当时还在国民党政权控制下的清凉峰地区,当地百姓对红军很是陌生。红军进村前,村里保长会四下敲锣预警,村民们都跑上山顶躲避。红军一走,他们走过、落脚过的地方都要被严格搜查。周宗相决定将这个背篓保存下来,需要很大的勇气。

冒着极大的风险,周宗相找来了当时村里熟人油漆工师傅,把六个字用石膏填平,再补上生漆,修复后跟没字时一样,他决心长期保存下去。为了保密,周宗相除了对孩子说起过背篓的故事,一直守口如瓶。1958年,周宗相病危在床,唯一的孙子周声远提出要入伍参军,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。在孙子临行前,他叮嘱周声远道:“国家没人当兵的话,这个国家就保不了的,你当兵我第一个赞成。”

服役期间,周声远在南昌雷达部队中出任雷达标图员,参与并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。受过部队的教育,让他更明白了背篓的意义,也深刻体会到了祖父的用意,并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培养后辈们的爱国情怀。儿子周素勤在他的影响下,也积极投身入伍,并在1994年荣记三等功一次,受到了武警浙江总队第三支队的表彰奖励。“我和我父亲都当过兵,现在我儿子也是党员,我们一家祖孙三代中两代是军人、三代是党员。”周素勤说。

1999年,周声远光荣退休,他用汽油将背篓表面覆盖的生漆洗掉,除去填充的石膏,让“当红军 最光荣”六个大字得以重现。2021年,周声远的外甥汤向龙专门写了一篇《红色背篓》的文章,背篓的故事得以流传。

一个红色背篓,影响一个家庭四代人。当地马啸小学在编写校本课程时,特意将《红色背篓》的故事作为一个主要板块,放在了《红色马啸》的校本课程中。“这只背篓,就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马啸的一段红色印记。同时,它也是红军当时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,依然坚持革命信念的一种见证。”马啸小学校本课程编写老师陈选琴说。

背篓竹片骨上“当红军 最光荣”的字迹依然清晰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方远明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21-06-22   
 
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